端砚文化
黎铿--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简介
黎铿,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曾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制砚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成就
1972年,作品《百鸟鸣春》送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全国美术展览会陈列,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购藏。
《周总理诗词砚》作为邓小平访日的国家礼品赠送日本国家领导人。
《四海升平砚》获首届中日端溪名黎铿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砚品评会金奖。
《97七星迎珠砚》作为肇庆市人民政府礼品赠送香港特区政府。
《中华九龙宝砚》作为肇庆市人民政府礼品被人民大会堂珍藏。
2000年9月,国家邮政局发行《新时期100位艺术家》大型邮资明信片,黎铿是其中之一。
主要社会及其他兼职情况
中国制砚委员会主任。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
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广东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及端砚专业委员主任
肇庆市第五、六届科协常委。
第一、二、三、四、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任国家级评委)。
第三、四、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
岭南文化名人50家。
· 1972年创作《百鸟鸣春砚》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
· 1978年创作《星湖春晓砚》获国家轻工部科技一等奖。
· 1978年创作《周总理诗词砚》为邓小平同志访日本礼品送日本福田首相。
· 1979年《七星洞天砚》获广东省艺人大会优秀作品奖。
· 1983年《荣睿大师纪念砚》获北京国际旅游工艺品评比会优秀作品奖。
· 1985年创作《孙中山先生纪念砚》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
· 1987年创作《十二生肖小套砚》获全国第二十届旅游工艺品评比一等奖。
· 1989年《七星岩古今名刻砚》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被广东省珍品馆珍藏。
· 1991年1月“首届中日友好”艺术交流端溪名砚评选会,《四海升平砚》夺取金奖。
· 1994年创作《竹趣砚》入选参加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 1996年老坑巨砚《九龙戏宝砚》(2×1 米),被肇庆市人民政府作为“市宝”收藏。
· 1997年创作《97年“七星迎珠砚”》为肇庆市人民政府高级礼品赠给香港特区政府。
· 1999年创作《中华九龙宝砚》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 2000年“艺海龙腾砚”参加2000年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艺术精品展。
· 2001年《源源流长砚》参加2001年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艺术精品展。
· 2003年11月黄华华将《南粤花开砚》作为省长礼品赠送给省经济发展咨询会的洋顾问。
· 2004年6月创作《正气砚》、《红棉吐蕊砚》为肇庆市人民政府申报砚都的贵宾礼品。
· 2008年6月创作的端砚作品《福星高照砚》参加广东省文化名人慈善义捐活动被高价卖出全部款项捐赠四川灾区人民。
· 2008年荣获“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
一把刻刀刻出传奇人生
国礼端砚,中日友谊的纽带
1978年,邓小平赴日本访问进行“破冰之旅”前夕,外交部派员专程赶到中国砚都—广东省肇庆市,委托端溪名砚厂赶制8方端砚精品。
黎铿当时还是个小伙子,他知道:罗丹的雕塑《情人的手》,是他对情人的爱在石头上的温情流淌;凡高的《向日葵》是他渴求阳光的灵感再现。冰冷的砚石里,有燃烧的生命。
端砚,作为国礼,不能只雕花鸟虫鱼、云龙雨凤,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周总理当年东渡扶桑的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其脑海里浮现。
黎铿在砚池的上部雕以龙的纹饰,象征中国。在龙纹下刻一轮旭日,喻为日本;下面相连的海浪,象征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周总理的诗句巧妙地融于砚中。
富士山下,樱花盛开。日本首相官邸,张灯结彩。邓小平将那方《周总理诗词砚》隆重地送给了日本首相福田纠夫。
从此,日本掀起了端砚热。
2008年,胡锦涛赴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被国际称为“暖冬之旅”。制作国礼端砚的任务又落在黎铿身上。
黎铿经过数日的思索,创作出了《中华图腾砚》,砚体为鼓形,喻为“鼓舞”,上雕中华图腾的传统纹饰。胡锦涛将《中华图腾砚》,送给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福田康夫爱不释手,赞不绝口。时隔三十年,日本两任父子首相,得到不同年代中国最高领导人赠送的国礼端砚,均出自黎铿之手。
小小端砚,承载着历史的重托,成了联结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蓬荜出身,自古雄才多磨难
黎铿人生之路是坎坷的。他的父亲黎毓英曾在国民党中央军校读过书,1938年在广东韶关抗日大战中,少尉军衔的他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不久,黎毓英转到肇庆中学任军训和体育教师,岭南美术大师黎雄才在该校教美术。
1957年,因“历史污点”黎毓英身陷囹圄。父亲的遭遇,使黎铿幼小心灵惨遭戕伤。画画,成了他唯一逃避现实与烦恼的伊甸园。不久,其弟妹相继出生,多病的母亲靠做点针线活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身为长子的黎铿正在读初中,目睹孱弱的母亲拖着沉重的家庭之舟蹒跚而行,弟妹饿得哇哇啼哭,他只能含泪弃学打工,帮着养家糊口。
黎铿说:“那年我才16岁,去砚坑时,书包里装满了书。”
麻子砚坑位于肇庆城外30里,坑洞狭长弯曲,幽暗潮湿。采石工们躬采凿石,挥汗如雨。小黎铿精瘦的身子骨,拉着上百斤重的砚石,匍匐前行往洞外拖……
冷月如钩,烂柯山被黑夜吞噬。师傅们如雷鼾声和羚羊峡轮船汽笛的悲鸣,不绝于耳。黎铿每晚都加班,替师傅们磨利几十把钢凿,以备次日使用。
忙完回到工棚里,一灯如豆,展卷苦读,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工艺美术……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炎夏酷暑,山蚊叮咬;数九寒天,北风袭骨。
周总理少年时的述志诗,成了他在逆境奋进励志名言。也是他十多年后第一次创作国礼,获得灵感突破的契机。
投师学艺,吹尽黄沙始见金
一年后,黎铿进入肇庆市工艺厂,被肇庆端砚界领军人物罗星培收作徙弟。
在三年学徙期里,黎铿给砚石凿大坯、平底、围石、做花、打磨、抛光……
罗星培教他使用不同的刀具,作深刀、浅刀、斜刀、细刻、线刻、缕空、通雕等技法。
黎铿第一次在砚石上设计的《丹凤朝阳》图案,兴高采烈地拿给师傅看,却换回一盆冷水:“布局不合理!”罗星培指出应修改之处,并用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皆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来勉励他。于是,黎铿牢记师傅的谆谆教诲,想起诗中淘金女的艰辛,他熬夜设计,反复琢磨造型与布局艺术。
1971年,黎铿被派到广东省工艺美术培训班脱产学习3个月,其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
黎雄才的学生画家李国华,时任肇庆工艺厂的厂长。黎雄才经常来厂里给工人讲课。黎铿凭着父亲与黎雄才是昔日同事的关系,深得黎雄才的教诲。
端砚制作要“因石构图,因材施艺”。黎铿又从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山西澄泥砚等大师们的作品中得到借鉴。
1972年初,该厂开采到一块优质砚石,圆形胭脂火捺,直径达13厘米。
有老师傅提出:大火挎似衔山的夕阳,可制《百鸟归巢砚》。而黎铿则建议:“这设想与石品贴切。但常言道:‘鸟倦还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百鸟归巢,难现生机,有没落之感。”
“铿仔,你认为该怎样设计呢?”在众人追问下,黎铿直抒已见:“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周总理签署的关于振兴工艺美术的46号文件,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春天来了。依我看,那大火挎酷似喷薄而出的红日,将它做成‘百鸟鸣春’砚,表达‘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主题。”
如惊雷乍响!师傅们一致叫好。厂领导把主创任务交给了黎铿。
黎铿将积郁在心中多年的情愫,倾注在刻刀下。三个月后,《百鸟鸣春砚》问世。旭日冉冉,仙鹤、喜鹊、黄莺等,或振翅高飞,或昂首欢唱,或怡然嬉戏……牡丹盛开、腊梅怒放、金菊映日、桃李争艳……百花盛开,生机盎然。春天的气息在砚上流淌。
此砚在广州交易会甫一亮相,引得看客如云。一向呆板的端砚,呈现出鲜活的生机。有位学者慨叹:“这是端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新里程碑”。此砚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时年,黎铿26岁。
精品迭出,灵感来自脚下的土地
1978年,厂里物色到一块石品奇特的麻子坑砚石。
黎铿骑着自行车来到七星岩,寻找创作灵感。天柱岩下,叶剑英游七星岩的石刻诗跃入眼帘:“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黎铿蓦然开窍:砚石上有七颗活眼,恰似七星岩:那‘鱼脑冻’正如姻婆浩淼的湖水。为何不将眼前美景与诗句融于砚中呢?
几个月后,《星湖春晓砚》诞生了:峭壁奇峰,流云穿岫;绿树红花,蝶舞欢飞;虹桥柳岸,水光潋艳。《星湖春晓砚》被选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轻工部科技一等奖。
黎铿开创了将本土文化、当地风光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端砚艺术先河。
2003年,广东省政府要给洋顾问送礼品,省长黄华华指定黎铿制作端砚。如何在砚上体现出广东人“敢为天下先”又富有南粤地方特色呢?
有一天,黎铿到星湖写生,见木棉树繁花怒放,如燃烧的火焰:“啊,红棉花正好象征着广东人热情如火。孙中山推翻清朝帝制,毛泽东曾赞他是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先行者。黎铿制砚时选广州中山纪念堂为背景,前有孙中山拄拐杖的铜像,配衬灿烂的红棉花。《南粤花开砚》得到了黄华华的高度评价。
其父亲冤案得到平反,黎铿的创作激情似火山喷发,好作品频频问世:1989年《七星岩古今名砚刻砚》获得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1997年《七星迎珠砚》被肇庆市人民政府选中赠予香港特首办;1999年《中华九龙宝砚》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2006年,《盛世龙腾砚》,是广东省委送给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正日的礼品;1988年,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89年,获“全国劳模”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殊特殊津贴”;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邮政总局选为“新时期中国一百名艺术家”并发行明信片;最近,被评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人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黎铿从事端砚制作40多年,与共和国一起走过起伏跌宕的峥嵘岁月。他在雕刻端砚的同时,也在雕刻自己的人生。
本报肇庆讯(记者于敢勇、黄建华 通讯员王安平摄影报道)昨天,肇庆端砚雕刻大师黎铿从北京领回了“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证书,成为了目前广东唯一一名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据悉,这一称号由“2008世界手工艺大会”授予,全国共有17人获得该荣誉称号,主要是为了表彰他们对亚太地区手工艺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黎铿大师创作的端砚艺术品备受行家青睐,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多次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馈赠外国政要。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前夕,国务院有关部门安排肇庆制作了一方雕砚,作为礼物送给当时的日本首相福田赳夫。肇庆市政府把这一重任务交给了黎铿。经过160多天的选料构思、雕刻,他终于精雕成《池头龙纹》砚。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对此礼品爱不释手,啧啧称赞。
今年5月份,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日本进行“暖春之旅”国事访问,作为国家礼品送给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一方“端溪鼓砚”就是由黎铿大师设计雕刻的,福田康夫首相十分喜爱。父子两代首相均得到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佳作,这在中日两国交流史和端砚文化史上,堪称佳话。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评选
据介绍,该称号评审标准相当苛刻:
1、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与较高的艺术造诣和修养;
2、成就卓越,与国际同行交流密切,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3、作品在全国性行业评比活动中,获得过1次以上金奖或2次以上的银奖;
4、作品曾经被国家级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或入选重要国际展览;
5、在国家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专业论文2篇或出版过专著;
6、带徒授业,培养过在工艺美术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徒弟。
摘取桂冠
日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获得“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者,也是我市端砚界目前获职的最高荣誉。
据了解,“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评选活动由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举行,用以感谢手工艺者对手工艺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进一步解放思想 振兴工艺美术事业
1997年5月22日,国务院颁布《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条例》已整整11周年了,至今是工艺美术界令人鼓舞的大事。他体现了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一个机遇,一项挑战。《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走上了依法办业,依法兴业,依法护业的法制道路,开始走上保护发展振兴之路。
一、恢复发展工艺美术时期
建国以来,工艺美术行业在党的“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对传统工艺美术品进行一系列的挖掘、恢复和发展工作,焕发了生机,取得很大成绩。不仅建国前失传、停产的工艺品和行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且生产领域不断扩大,新门类、新品种、新工艺日益增加,产品质量和技艺水平显著提高。
肇庆工艺美术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由小作坊、互助组组建国营、集体工艺厂,并开始形成端砚、象牙、檀香扇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生产规模。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和“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开展技术解放,积极创新品种,技艺人员得到培训,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肇庆工艺也遭到推残和破坏,工厂停工停产,经营管理混乱、生产下降,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的工艺美术时期
随着国家开放改革的方针政策的实施推行,给工艺美术行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各地按照工艺美术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变化,实行各种形成的经营方式,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素质,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工艺美术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伴随国营、集体企业转制,民营、私营、个体、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工艺美术蓬勃壮大,使传统的工艺美术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工艺美术发展处在历史最好的时期。生产和创作繁荣,百花争艳,工艺品市场在不断培育壮大成熟。各级工艺美术展览展销和国内外相互交流活动,为广大技艺人员和企业提供作品展示、信息交流、经营交易平台。各地当代工艺美术品展览交易成为一股热潮,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广州、深圳等地的工艺品非常活跃,很多高精尖作品涌现出来,促进了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
肇庆工艺美术行业同样得益于改革开放,特别是肇庆端砚,四会玉雕,广宁绿玉得到长足发展,私营个体企业发展迅速,成为行业的经济主体。
端砚由过去2间集体厂,发展到现时100多个企业,300多家作坊,从业人员1万人,从事采石、设计、雕刻技艺人员3000多人,年产值由过去几百万跃升至1亿元。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端砚品品牌,提升端砚文化内涵,设端砚陈列馆,建端砚文化村,成立端砚协会和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每年举办端砚文化节,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推介端砚,并重点培养端砚雕刻技艺人员提升端砚文化内涵。技艺人员按照端砚不同的特点,固石构图,因材施艺,创作出不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现代风格的端砚作品,为国家为肇庆争得荣誉。
四会不产玉,主要以雕刻加工为主,玉器加工业迅速崛起,形成独具特色的玉器加工产业。玉器加工企业、店铺4000多家,从业人员8万人,年加工玉璞15000多吨,年产值20亿元。20世纪90年中后期,四会市政府先后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玉器街、玉器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四会玉器翡翠,加工业不仅承集传统的工艺技术,而且融合新一代工艺技术,不断创新,形成独特风格。政府不断加强对玉文化的宣传推介,强化品牌意识,通过每年举办玉文化节,提升四会玉文化内涵,提高竞争力,打造产业平台。并对技艺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有力带动技艺人员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玉器产业发展平台。
广绿玉石雕,开始于1980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一个具有特色工艺品。在开发本地资源利用本地资源相当成功。产品远销国内外。造就了一批雕刻技艺人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行业崛起。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着力培养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培育专重人材、保护人材的氛围,人才辈出。2006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市张庆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至此我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2人,省级大师6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有21人,工艺美术师60多人,为肇庆的发展储备了人材,有力地促进行业的传承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肇庆市工艺美术已形成以端砚为龙头,四会玉雕更上规模的发展态势,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政府大力打造端砚文化产业,弘扬砚文化、玉文化精神,对肇庆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十分有利。
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技艺精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美术品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既具实用意义又是有审美意义,是物质文化节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美化人民生活重要艺术。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各级政府打造文化产业,工艺美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创造活动文化作为,也是中国独有文化资源,将工艺美术品提升为文化艺术的创意产业,其作用越来越显著。
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工艺美术事业高度重视,给予极大的支持。从政策资金支持,到成立专管机构。评定技术职称,召开各级工艺美术专业人员代表大会,举办各种展览展销活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省级大师称号,制定《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等,必将大大加快推进工艺美术行业的全面发展。
三、工艺美术发展存在问题
当今工艺美术的发展加快,规模扩大、品种增多、需求增大、内涵提升、态势相当好。但在传统与发展,人材素质的培养,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资源的保护等方面,与高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不相适应,明显存在不足。
工艺美术的发展,关键是人材。目前技艺人员的文化知识普遍偏低,极大地影响技能的提高,这是发展一大障碍。人材培养跟不上,是影响行业的发展后劲,业界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首先要从自身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充实丰富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要从学校专业生吸收有志者,充实壮大工艺美术人材队伍。再是教育,通过各种形式途经办学培训,创造有利于教育的氛围,提高工艺美术行业整体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工艺美术有生力量,达到保护和发展工艺美术的目的。
工艺美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创造性活动的文化行为,工艺品的文化节性越来越被人们认同,为此,我们不仅要追求工艺品的商品价值,更要追求工艺品的文化节内涵和艺术价值。将文化内涵、文化精神溶入作品中,创造高水平高品味的文化艺术精品。要避免市场上粗制滥造,千遍一律的工艺品的出现,大路货的东西太多,不利于工艺品市场的提升,也与传统工艺美术历经几千年的变迁延承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相称的。
工艺品原材料资源也是显得相当重要,相当部分资源是有限和缺乏的。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只会越来越少。对资源如何利用好、保护好、开发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一些企业、个人以私利为重,损害国家利益,破坏资源的事时有发生,甚至屡禁不止。政府要积极争取措施,从政策法规上制止乱开滥采现象,而技艺人员则有责任利用好资源,使资源发挥到再好的效果,达至最高的经济和艺术价值。
四、今后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对策
《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对工艺美术事业高度重视和支持,促进了行业的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日益明显。个别地方个别门类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我们要看到工艺美术发展格局不平衡,很多地方还处在无序发展状态,与《保护条例》的要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逐步落实。
1.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建立长期有效的发展工作机制,继续贯彻落实《保护条例》,调动工艺美术行业的企业、技艺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进取、加快行业的全面发展。
2.工艺美术具有商品和艺术的双重属性,行业企业要生存发展,经济为主导。现在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更使工艺品的商业价值突显。工艺美术技艺人员要适应和融入这个经济大潮,工艺品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流动转运,才能有立足之地。
3.各级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要发挥在政府企业的和服务工作。加强行业建设,促进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对行业协会的建设,政府要放手支持,推进行业协会民间化,依法保护行业协会的自主权,不干预行业协会依法履行职责。让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我改善、自我发展和健康成长,发挥行业协会的更大作用,推进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工艺美术要振兴要发展,关键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旧、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中求出路求发展。保护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发展更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更好的提高。
建国后“端砚第一人”
1972年,一件前所未有、标新立异的《百鸟鸣春》砚,冲破了传统沉闷的空气在砚都横空出世,被誉为新时期端砚创作“新里程碑”收入故宫博物院;次年,以当代山水田园意境入砚的《星湖春晓》砚又脱颖而出获得殊荣,从此作者一举成名,他就是当时一位年轻的砚师——黎铿。
黎铿任肇庆端溪名砚厂厂长后,组建起创作设计研究室,鲜明地举起“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旗帜,率领一班年轻的技师进行长期艰苦的探索,推动了当代端砚事业的发展。同时,对砚乡民间端砚厂和个体作坊起良好的辐射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黎铿作品具有前瞻性。七十年代初,文革结束,国家处在百废待兴时期,文化阵地经历漫长岁月的冰封开始解冻,他以超人的勇气和魄力,突破传统题材,探索池雕创作的新形式,新语汇,创作出朝气蓬勃的《百鸟迎春》砚,给传统砚花鸟题材注进了新鲜的血液。该砚以大题材、大意境、大气势和深刻的寓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启了一代新砚风,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
黎铿作品具有完美的艺术性。《星湖春晓》砚中,他利用端砚特有的石品特色设计池雕,借用砚堂七颗石眼比喻七座岩,又以优秀的鱼脑冻借喻宽阔瑰丽的湖面,对湖景内容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以点化主题。这是一方以意象石品构图表情达意的示范性作品,他那创新的端砚创作语汇成为后辈学习的典范。此后,以此为母体,衍生出系列各具特色的山水人物砚,一度成为当时的热门创作题材和流行砚风。
黎铿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浓厚的感情色彩。先生认为,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生命,没有思想性,作品便没有了灵魂。他在构思《端溪龙图耀端州》砚时,以包公到端溪砚坑巡视为内容,从一个侧面歌颂了包公在端州任职时,深入砚坑体察民情,勤政、廉政的风采。这个主题在今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为端砚的主题性创作作出典范。
黎铿的意义在于:他能把握各个时期的时代脉搏,高扬当代端砚创作的时代精神,以不断求索进取的态度形成了独特的砚风,体现了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其典型题材,典型风格,典型意义的创作理念正成为当代端砚创作的优秀典范,被誉为建国后“端砚第一人”。
黎铿大师访谈录
黎铿是建国后端砚行业杰出的一代宗师。他于1988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又于2007年荣获当代岭南文化名人称号。最近在他的工作室里,他热情地接受了笔者的访谈。
黎铿为人谦逊平和、健谈。他说,“宗师”不敢当,罗星培是他的恩师。如果说他能有今天的荣誉,是时代造就了他,“大师”是国家给予他的称谓,但所体现的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谈及当代端砚创作,他的兴致就来了。他说:“中国砚都在肇庆挂牌,这是砚乡莫大的荣誉,但也是压力。过去那种滥伐资源、无序生产行货充积市场的状态应该结束了。砚人要树立精品意识。什么是精品?端砚精品应该体现传统的、时代的、个性的、。过去我说,砚雕创作要走‘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路子。砚雕作为砚都的一种民间艺术,经过千年的传承,已有了自身艺术的特殊性和强烈的地域文化代表性,它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积淀。我们要继承端砚制作的传统工艺、形制、技法、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然而,讲继承不是将传统的一切内容、形式原封不动因袭,而应与时代风貌结合,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孕育富有当代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艺术新生命。”
“‘笔墨当随时代’,砚雕要提倡富于时代感精神的主题创作,文艺作品缺乏文化创意就没有艺术的新生命。过去有些传统的内容则重于表现文人墨客的风雅之趣和闲情逸志,今天的砚雕应反映现实生活,才能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才能表现时代精神。比如说我七二年创作的《百鸟迎春》砚,主观想法是要反映国家遭十年浩劫,艺术园地经十年冰封开始解冻,将要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表现这么一个社会内容,不是比《百鸟归巢》寓意好么?”
“关于端砚作品的个性问题,所谓个性,就是指作者经历长期创作积累所形成比较稳定的,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砚风。过去,端砚行业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好追风,一件好作品问世,一些砚人为求市场效益,一窝蜂去模仿,甚至复制,结果产品便呈现出千人一面的脸谱化。可喜的是,当今砚雕创作出现了一个活跃期,一班年青技师在砚道上刻苦求索,创作出不少千姿百态,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作品。”
最后,黎铿大师兴奋地告诉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将于今年年底,在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规模空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大展已正式启动,并以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主要邀请对象。据透露,这次盛展,力图通过展品向公众展现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的新工艺、新技法、新材料、新创意和新成果。工艺品直进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将加速工艺品向艺术品转化,工艺美术艺人、匠人向艺术家转化的历史进程。黎铿说:“这是新时期一个新提法,工艺品与艺术品的差别在于文化含量;艺人、工匠与艺术家根本区别则在于他的作品是否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就向工艺师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要通过学习,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才能创作出具有文学形象的艺术品来。”最后,他语重深长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这一辈人,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扶植新秀这个方面上来,因为他们是砚都的希望。
黎铿展现非凡的制砚技艺
螺趣砚
黎铿,生于1945年,著名端砚工艺家。从事端砚雕刻设计40多年,他的作品“百鸟鸣春砚”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星湖春晓砚”获得原国家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七星迎珠砚”作为肇庆市人民政府礼品赠送香港特区政府;“中华九龙宝砚”作为肇庆市人民政府礼品被人民大会堂珍藏;“七星岩古今名刻砚”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黎铿曾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1988年4月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铿,意思是响亮的声音。恰好和我雕刻石头时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响一样。父母为我取黎铿这个名字很有先见之明,我这一生都是在和我钟爱的砚石打交道。”黎铿风趣地概括他40多年的端砚创作生涯。
到肇庆那天,一场暴雨刚刚过去,黎铿爽朗的笑冲淡了空气里的一丝凉意。看得出,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踏着清晨的露水,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到了他位于一个小区里的“展览厅”。推开“展览厅”的门,眼前整齐地摆放着几十方雕琢细致、图案精美的端砚,让人仿佛闻到了笔墨书香。因为家里没有足够的空间,黎铿特地租了这间房来摆放他的作品。
我伸手去抓其中一块黑色砚台上放着的十来颗金黄色的花生,一拿才知道花生是用砚石雕刻成的,很硬。黎铿在一旁哈哈大笑,他巧妙利用石材形状和颜色的差异,在砚台上雕出了一把花生,惟妙惟肖。
星湖春晓砚
结识端砚
上山方知采石难
17岁那年,为了分担家庭负担,黎铿进入当时的肇庆市工艺厂当采石工。之后一年多时间里,他吃住在山里,和砚石坑洞里的石工一起,拿起采石工具斧凿刀挖,学会区分各种砚石形成的层次结构,弄懂优质石种的分布位置。黎铿至今仍然感念这段经历,正是那段艰苦的磨炼,让他知道了采石难,使他在日后的创作中,倍加珍惜砚石,“这些石头都是有生命的,如果不用心设计、雕刻,就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黎铿说。
我想去看看他当年采石的地方,黎铿爽快地答应了,他说自己很久没去了,也很想念那里。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我们从西江岸边的后沥村,坐渡船横穿羚羊峡,一江绿水映着青山,江面上飘着薄薄的水雾,偶尔会有过往的船只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原来砚石产在这样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难怪大师许久不来会想念。下了船,踩着泥泞上山坡,前几日的暴雨使得部分山体塌陷,我们只好绕道来到斧柯山下。这一带是盛产砚石的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坑等名坑所在地。
“这水下就是老坑的入口了。”黎铿指着山路边一潭碧水说,“政府为了保护濒临绝迹的老坑砚石,已经将这洞口封住,不允许开采了。”他还告诉我,再往上约200米就是坑仔岩,从老坑的右边一直上山,两个小时就是麻子坑,再不断翻几个山头,就是梅花坑和绿端的产地斧柯东了。
“这里的水质孕育出了温润细腻的端砚石。雕刻出的砚台呵气能研墨,磨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黎铿颇为得意地说,这些石头开采起来需要丰富的经验,因为端砚石大多不抗震,所以开采以手工为主,不能以机械代替,开采中,如果看不清石壁,看不准石脉,就会浪费好砚材。
荔熟鸟鸣砚
这一带的山虽然不高,但是坡陡。“以前我们采石时在山上住,我下山来挑水吃,一个来回要走4个小时,每天2个来回。因为山陡,路上就没有歇脚的地方,如果停下来,一不小心就会把水洒了,还要重头来过。但那时并不觉得苦,一想到那些石头会变成精美的端砚,就浑身都是劲。”黎铿边走边说,脸上浮现着幸福的微笑。
不知不觉已到山中,我们在端溪水边的客家村落旁坐下休息。黎铿望着幽绿色的流水,沉浸在回忆中。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刚学采石时的轶事、教他认石的工人们和给过他帮助的村民们。他指着掩映在树林里的一户人家告诉我:“他们是这里最早的人家了,那个时候这里的村落还没有形成,就只有这一户姓张的人家,以前路不通,我搬运石头夜晚回不去就在他家里落脚,他们给我很多帮助,待我很好。”黎铿的话里充满了感激。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艰苦的锤炼让他学到了如何分析石脉,辨别优劣,鉴定石性。黎铿进步很快,被厂里技艺高超的罗星培老师收为徒弟,从此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制砚学习。
那时黎铿白天给师父打下手,晚上查阅、学习各种有关端砚的书籍、资料,摘抄了许多笔记。为了学得好一点,得到师父的称赞,他经常周末也在厂里仔细揣摩师父的作品,研究各种刀法。他的勤奋还换来了同厂一位姑娘的青睐,就是他现在的妻子傅玉贞,他们因砚结缘的故事一度传为佳话。
七星迎珠砚
半生历练
有工有艺琢好砚
砚的制作过程很复杂,对于我这个外行,黎铿讲起来非常耐心。他告诉我,采石、维料、设计、雕刻、磨光等各个环节都有做不完的文章,其中,设计和雕刻最难,也最为关键。端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除了传统砚式外,还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于一体,将砚台制成艺术品。
端砚的雕刻要求艺人先要根据石质认真构思,然后开始“凿大坯”,再在砚坯上设计,然后用大刻刀粗凿,用细刀精刻,刻完后要用铲刀铲滑,铲滑是将凿口刮平,让其起伏分明,线条清晰,玲珑浮凸,一目了然。端砚雕刻的手法主要有高浮雕、浅浮雕和线刻等,刻出的图案要求层次分明,高低错落。
“大胆下刀,小心收拾”是黎铿的雕刻心法。他雕刻用的工具全部是自己打造的,20多个大小不一、或圆或尖的小刻刀,都是他根据自己雕刻的需要磨成的。
为了更加熟悉人物和动物的感觉,黎铿特地从佛山找来陶土,用捏泥巴的方式来演练形体的表现力,不断观察、分析。“横一下,竖两下,看,脑门颧骨就都出来了”黎铿在家里的阳台上拿起一块泥巴,三两下就捏出了一个人的头像,轮廓清晰,神态逼真。
“所谓工艺,是既有工又有艺的。刻砚不是只会雕刻就行,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对历史传统非常了解。”黎铿炉火纯青的砚艺背后,着实有一番故事。最先开始学雕刻时,他最喜欢雕的是植物,如树木花草什么的,雕刻动物就不擅长了。有一次他花几天的时间雕刻了一只壁虎,师傅看了哈哈大笑,说像是药店里卖的晒干了的,毫无生气。“师傅在那只壁虎上做了些修改,果然就活起来了。”师傅告诉他,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创作出精品。从此他开始观察各种动物的形态和动作。
1971年,黎铿得到了一个机会:去广州参加广东省工艺美术培训班。那三个月成了他端砚事业的转折点。“民间的艺术往往没有系统的理论,能跟很多名家在一起向他们学艺、被他们手把手地指导,是极难得的机会,我很珍惜,很用心。”
黎铿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培训班上的情景:“那时,一个班30个同学,老师给很多学生的点评都是"优秀",而我得到的是"一般",老师说我的美术功底太差,对素描几乎不懂。当时很受触动。”课余,教素描的老师朱适存告诉他,这个阶段是最艰苦的,如果打退堂鼓,今后可能就要改行了,如能突破素描这一关,以后的路就好走了。他听了老师的话。到现在,黎铿除了每天必须练的书法之外,还要画素描,让自己的手和脑都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以前只知道单纯雕刻,龙就是龙,凤就是凤,不过多地考虑画面背后的深刻内涵,那次培训后,我知道了搞创作应该懂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和历史传统。”黎铿说。让他更为印象深刻的是,朱适存对他说,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艺术创作要不断地突破创新。这句话让黎铿对技艺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也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道路。
大胆创新
形式题材巧设计
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保护。“端砚的创作要有时代的痕迹,如果现在的砚都和过去的一样,那端砚文化就没有进步了。”黎铿说,传统的端砚都是刻一些龙凤图案或者瓜瓜果果,都是针对实用性而设计的,而现代端砚文化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应该结合市场,有所创新,表现出一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主旋律,这更能增加端砚欣赏和收藏的价值。
黎铿说,构思是端砚制作的灵魂,也是最艰苦的过程。1978年,厂里采集到了一块“麻子坑”砚石,石中有7颗晶莹可爱的石眼,还有状如湖水荡漾的珍贵石品花纹“荡”和“鱼脑冻”、“玫瑰紫”等,黎铿翻了一本又一本参考资料,画了一幅又一幅设计图纸,都不理想。实在想不下去了,他就干脆利用休息时间到七星岩散心。那是他经常去写生的地方,站在岩中心区环视,他被眼前的美丽风光所吸引,忽然来了灵感:为什么不把七星岩风光移到砚上?那时,还没有人试过把肇庆本地的风景刻在端砚上,但是黎铿决定创新一把。很快,他就大胆地尝试了:把“荡”作砚堂,池中雕上星岩五龙亭;周围岩峰凸现,连绵起伏。这方砚取名为“星湖春晓”,它将七星岩风光“缩龙成寸”,开拓了把肇庆风光名胜融入端砚艺术的先河,当年获得了原轻工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黎铿没有书房,也没有专属的创作场地。“家里到处都是他创作的地方,在楼梯上练书法,把收起来的圆桌打开就开始画画都是常有的事。”老伴傅玉贞说,“以前条件艰苦,随时随地都可以设计雕刻,所以他不讲究创作条件,为了构思一幅画面,他随时随地地画呀刻呀。”
有一年,厂里采了一块大型优质的宋坑砚石,厂领导把它交给黎铿设计、雕刻。那个年代的氛围触发了黎铿的艺术灵感,他按照“欣欣向荣”的主题进行设计,可师傅想让他雕一幅“百鸟归巢”图,他思前想后,总觉得不能很好地表现心中的主题,于是提出改为“百鸟鸣春”。他运用各种技法将砚石中的珍贵石品“火捺”雕成太阳,大砚的四周雕上翠竹、青松、鲜花,然后再雕刻成百只或飞或立或鸣、形态各异的雀鸟,营造“鸟语花香”的艺术意境,令整方砚台充满生机。为了保证能成功雕出100只鸟,图纸上设计了103只鸟,以防雕坏,后来103只鸟竟然全部雕成功了。“百鸟鸣春砚”因时构思、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全国美术展览会陈列时,好评如潮。于是,它作为“国宝”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那年,黎铿27岁。
让黎铿颇为自豪的作品是他1997年为香港回归而创作的一方“七星迎珠砚”。这个设计是颇费了心思的,由于经常到星湖、鼎湖等景点写生,黎铿对肇庆的山水美景印象很深,他把“七星岩”的景观和“九龙图”配合起来,刚好暗合九七回归之意。黎铿指着这方砚的照片说:“香港有东方明珠(600832行情,股吧)之美誉,这方端砚的砚堂是圆形的。圆既可比喻"珠",又可看成"月",这圆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现东方明珠大放光芒;二是香港回归,如同离别多年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合家团圆。”
黎铿认为,“创意”是制砚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前些日子,他的一件作品“中华九龙砚”在拍卖会中拍得了200万元的价格。别人都为高价称奇,黎铿最高兴的却不是这个价格,“作为一个民间艺人,我最大的快乐是别人欣赏我的创意。”
悉心传授
带好徒弟为明天
在肇庆市区的大街小巷,能看到很多卖端砚艺术品的商店,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识和熟悉端砚,“让端砚文化越来越繁荣,就必须有一批优秀的接班人。”对于传承,黎铿思考了很多。他思考怎样因材施艺地带好每个学生,也思考端砚文化的发展应该走一条什么道路。
黎铿的徒弟中,有十几个技艺已经非常娴熟了,他们有的自己开起了端砚厂,有的办起了端砚雕刻的工坊,黎铿也经常到徒弟们那里看看他们最近有些什么佳作。关红惠就是一个。
“除了技术方面的指导,老师教给我们最多的是对待艺术的态度。”关红惠放下手中正在雕刻的砚石,认真地说。她17岁师从黎铿,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关红惠说,老师教导她的12字口诀“形要准,胆要大,手要狠,心要细”,现在成了她创作端砚的座右铭。
关红惠印象很深的是老师为了让她把“龙”雕刻得活灵活现而用泥巴捏给她看的事,生活中没有真的龙可以观察,黎铿就用泥巴捏出龙的特点:牛头、马脸、蛇身、鹰爪,让关红惠把龙舞动的样子深深记在脑子里,这样刻出来的龙才有立体感,生动饱满。
“跟着老师学艺,他从没有直接批评过我们,他会启发我们,让我们自己去领悟怎么做会更好,下次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技能。”关红惠回忆说,“我以前雕不好金鱼,但他也不直接告诉我该怎么雕,只是说,金鱼眼睛不够有神,尾巴不够灵动,让我去街上卖金鱼的地方多看看,自己记牢它们游泳的样子。”她就照着老师的话自己琢磨,有了很多心得。后来,关红惠在同行中,果真以雕刻金鱼真切而闻名了。
在对端砚文化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的同时,黎铿也有一丝忧虑。人才是端砚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撑。他说,现在从事端砚制作的人非常多,水平也参差不齐,基础人才多而精尖人才少。
“一个端砚制作的高手,应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学、历史、美术、雕刻缺一不可,还要了解市场和时代的需求,懂得创新。”黎铿说。现在的年轻人学习端砚制作,有很多优势,他们的文化知识比我们那时候扎实一些,见识也广,接受能力强,但是他们还要加强毅力、勤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黎铿说,因为这些年国家对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端砚收藏也越来越热。黎铿认为,端砚产业在从产品消费到文化消费的过程中,是有着很大发展空间的,应该不断创新,把最有时代特征的东西纳入砚中,这需要一代代能工巧匠潜心挖掘。
黎铿经常动员徒弟和员工走出去,和别人交流,向同行、其他行业的人们学习。“每年举办的文房四宝博览会等各种大型的文化盛会,都是学习和长进的好机会。”他这样告诉弟子们。黎铿经常鼓励学生们深入生活,深刻地体验生活。
有空的时候,黎铿自己也经常和其他行业的大师交流、切磋,虽然从事的艺别不同,但是艺术具有共通性,他们能从彼此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我们都有着一样的目标,就是在继承中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在创新中进步。”
喜怒哀乐都是生活中的美妙色彩,关键是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现在的黎铿每天坚持锻炼身体,锻炼头脑,他想让自己有更多的力气去创作端砚,更想把这种积极的心态传递给充满希望的新一代端砚艺人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黎铿:“捐赠作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抗震救灾,人人有责。为了支援抗震救灾,献出微薄心意,广东的工艺美术大师捐出自己的工艺美术精品义卖筹款,表达赤诚的爱心。”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黎铿在启动仪式上作为大师代表发言,他说,此次义卖的有玉雕、端砚、美术陶瓷等工艺美术品种。本次义卖,黎铿捐赠的是《南粤花开砚》,该作品曾作为广东省省长礼品,赠送过给外国友人,据介绍,这尊砚是大师手上唯一的一件珍藏品,此次义卖活动,他和各位大师一样,都毫不犹豫地将压箱作品拿出来,捐赠给灾区人民
凝神构思 不知饭菜滋味——访端砚大师黎铿
端砚名家黎铿
“我哪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是个雕刻石头的。”日前,62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端砚名家黎铿听到记者称呼他为“黎大师”,连忙谦虚地摆手劝阻。
他的展厅里一块砚台上有十来颗“花生”,有位客人想拿起来剥开吃,一拿才知道是用砚石雕刻成的,很硬,这才哈哈大笑起来,连声夸赞雕刻得太像了,让人以为是真的呢。
黎铿于1945年10月出生,广东台山人,刚从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厂长位置上退下来不久,目前是端溪名砚厂的名誉厂长。
受父亲影响学习制砚
据黎铿介绍,抗战时期,他的父亲在肇庆中学当老师,主要教授美术和音乐,这对少年的黎铿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也经常拿着笔在书本上画这画那,将书本画得像个“花脸猫”,为此还常常受到老师和母亲的责骂。
1962年5月,黎铿作为名砚厂的学徒、临时工,先到石坑去学习取石,体验开采矿石的艰辛。这段时间让他锤炼了意志,也学会了很多砚石的基础知识,如观察分析石脉,辨别优劣石品,鉴定石性、石质等。
8个月后,他因表现出色成为学徒,师从端砚名师罗均培、罗星培学习端砚雕刻。后来和付玉贞以砚结缘,成为一对“端砚夫妻”。
《百鸟鸣春》砚是“里程碑”
在众多的端砚艺人中,黎铿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靠的是难得的创新意识。
1972年,他创作了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百鸟鸣春》砚。当时有一块石头,是很漂亮的宋坑,可谓是宋坑之冠。他将砚石中的珍贵石品“火撩”雕成“太阳”,大砚的四周雕上翠竹、青松、鲜花,然后再雕刻成103只或飞或立或鸣、形态各异的雀鸟,营造出了“鸟语花香”的艺术意境。《百鸟鸣春》被评价为“端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后又作为“国宝”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的黎铿才27岁。
要雕价值2000万元的端砚
黎铿向记者表示要雕刻一块价值2000万元的端砚,题材就是他的成名作《百鸟鸣春》砚。他原创的《百鸟鸣春》砚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因此要再雕一方,来个“经典重播”。
家乡风景巧入砚 入选“百位艺术家”
除《百鸟鸣春》砚外,《星湖春晓》是他标新立异、题材创新的又一杰作。他配合天然的端砚纹路和石质,雕刻得和谐天成、自然飘逸,开创了将肇庆优美的名胜风景作为端砚题材的先河,这方砚让他名扬海外,获得了国家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安排肇庆制作了一方雕砚,作为礼物送给日本首相福田。肇庆市政府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黎铿。经过160多天的选料、构思、雕刻,他终于精雕成《池头龙纹》砚,砚铭刻上了周总理的诗句。日本首相接到此礼品时爱不释手,啧啧称赞。
至上世纪80年代,黎铿又陆续创作出《七星洞天》、《日本留唐僧荣睿大师纪念》砚、《月是故乡明》砚、《孙中山纪念》砚、《两岸风光总宜人》砚、《劝学》砚,《星岩春晓》砚等等一系列杰出的端砚作品,在海内外掀起了不断升温的求购、收藏端砚热潮。
1989年,《七星岩石故乡名刻》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1996年设计与雕刻的老坑巨砚《九龙戏宝》砚被肇庆市人民政府收藏。
2003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经济发展国际谘询会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向21位洋顾问赠送了珍贵的礼品“南粤开花”砚。这些砚的设计监制全部出自黎铿大师之手,它们因其精湛工艺与岭南特色,获得了洋顾问的一致好评。
此外,他雕的《’97七星迎珠》作为肇庆市人民政府高级礼品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正气》砚、《红棉吐蕊》砚作为肇庆市人民政府申报砚都的贵宾礼品砚。
2000年9月,国家邮政局发行《新时期100位艺术家》大型邮资明信片,广东仅有3位艺术家入选,黎铿是其中之一。去年,他又入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
大师逸事:构思时忘了吃过几碗饭
黎铿平时除了研究雕刻刀法、技法外,还喜欢绘画、书法,看书。他自1972年到广州培训就不断向绘画、雕塑、书法等专家学习,还经常从佛山带来陶土,用捏泥巴的方式来演练形体的表现力,不断观察,分析。
有一次要构思创作难度很高的“荣睿纪念砚”时,黎铿昼思夜想,常常连吃了几碗饭都感觉不出来,只是一味地往嘴里扒饭。因为端砚对他来说,已经不仅是事业,而是“生命”。
现在,黎铿已经带出了张庆明、陈洪新、刘金兰、关红惠、麦锐添、梁庆昌等一大批有成就的弟子,成为省级、国家级的制砚名师。
他还经常动员其弟子和员工要经常走出去,和别人交流,特别是每年深圳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一定要去看,认真揣摩。平时要多去深刻地体验生活,触景生情。他能创作出《星湖春晓》砚,就是因为他对肇庆的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七星岩的山水有着深刻的体会。
黎铿:妙手雕端砚
石砚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为中国文房四宝。端州的石砚即为端砚,从1300多年前的唐代开始,端砚风行全国,成为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唯一的一位工艺美术大师黎铿将来参加文博会,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42年的“端砚人生”。
青年时代造出国宝端砚
跟很多学习端砚手艺的年轻人一样,黎铿十多岁就进入肇庆市工艺厂,跟端砚名师罗星培学艺。学艺开始阶段非常艰难,“年轻人总想短时间就把手艺都学到手,为学艺每天就睡到车间里,做梦都在琢磨着端砚的制作。”
机会终于来了。1972年,厂里开采了一块大型优质宋坑砚石,厂领导决定将这块砚石交给黎铿设计、雕刻。这是个锻炼手艺的好机会,他将砚石中的珍贵石品“火撩”雕成“太阳”,大砚的四周雕上翠竹、青松、鲜花,然后再雕刻成百只或飞或立或鸣的形态各异的雀鸟,营造了“鸟语花香”的艺术意境,命名为《百鸟鸣春》。《百鸟鸣春》让当时只有27岁的黎铿一鸣惊人,作品被评价为“端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为“国宝”收藏在了北京博物馆里。
“星湖春晓”巧夺天工
让黎铿名扬海内外的则是一方巧夺天工的《星湖春晓》砚。回忆起这段往事,黎铿从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点激动。那是1978的事,黎铿被厂里选送到工艺美术班学习,学习地点就在肇庆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七星
岩。七星岩的美妙风景让他心旷神怡。此前,叶剑英元帅曾到七星岩参观游览,留下了一首诗:“借得西湖水一环,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流天地间。”黎铿心想:要是能把如此诗情画意的风景融入端砚中,那该多妙啊。
回厂后,他还惦记着这件事。一天,他意外地在车间里发现了一方好材料:一方麻子坑石料上有鱼脑冻,冻上有七个眼睛。黎铿眼前一亮,他脑中边联想着七星岩的美景,边动手开始制作石砚。从制坯、打磨到设计制作历时两个多月,1978年,《星湖春晓》砚问世,在国内外展出后引起轰动,砚下方分布七颗名贵石眼,宛如“北斗七星”,并把叶剑英将军的诗句也刻到石砚上。《星湖春晓》砚接着被厂里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荣获轻工部科技一等奖。凡看过这方砚的老专家都说,这将来可是文物,要在国内收藏,肇庆是端砚故乡,本地的历史文化做成砚台,千万不能流到国外去呀!得奖后的砚台被留在了北京,此后的十几年里黎铿再也没有见过。
天工、人工需两全其美
广东端溪的端石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河砚及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而端砚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砚之首,黎铿认为是端溪石头质量的得天独厚,端溪有三大名坑,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这里的石头非常珍贵,上亿年才出这般好的砚石。“石不雕不成器,艺人应该因材施艺,天工、人工要两全其美。否则就是毁掉了这些珍贵的石头。”黎铿说。他认为,现在的端砚的实用性已经退化,欣赏和收藏功能增强,但端砚始终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黎铿创作的作品也成为了赠送友国的礼品。1983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安排肇庆制作了一方雕砚,作为礼物送给日本首相。肇庆市政府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黎铿。经过160多天的选料、构思、雕刻,他终于精雕成《池头龙纹》砚,砚铭刻上了周总理的诗句。日本首相接到此礼品时爱不释手。
黎铿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制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制砚业首个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模和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
访谈
今天的作品是明天的文物
晶报:您是首次参加文博会,对文博会有怎样的期望?
黎铿:文博会上,会集中展示中国美术工艺的精湛技艺,是精选作品的汇集。这样的平台很重要,能把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推广出去,也吸引国外的客商来。
晶报:端砚经过了千年发展,现在是怎样的状况?
黎铿:端砚一直是宫廷贡品,为天下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所喜爱、珍藏。近年来,肇庆端砚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多元化,已从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传统工艺品,演变成欣赏和收藏为主的工艺品。当代艺人则大胆地将浮雕、立雕的艺法及当代的生活内容引进到砚雕艺术中。端砚的人才队伍也很庞大,很多年轻人都加入进来了。
晶报:您的《中华九龙宝砚》曾以200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对于端砚的拍卖收藏市场,您有何看法?
黎铿:端砚的拍卖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端砚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它的市场前景会很好。但是,有些当代艺人过分迎合“市场需要”而显得浮躁。今天的作品其实是明天的文物,搞艺术的人应该沉下心去创作,而不要为眼前利益所动。
行程
●5月17日,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特邀评委参加文博会工艺美术馆的活动。●5月20日下午两点,他的作品参加文博会工艺美术品专场拍卖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端砚名作拍得过百万元
本报讯(记者/蒲荔子通讯员/杨明伟廖振威)昨日上午,在广东画院举办的当代名家端砚珍品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制砚专业委员会主任、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厂长黎铿的“端溪老坑清风砚”、“端溪盛世龙腾砚”等珍品共以100多万元高价成功拍卖。今日又恰逢黎铿从事端砚工艺雕刻41周年,他回顾了自己的“端砚人生”。
黎铿十多岁时进入肇庆市工艺厂(现肇庆市端溪名砚厂),跟端砚名师罗星培学艺。
1972年,厂里开采了一块大型优质宋坑砚石,厂领导决定将这块砚石交给黎铿设计、雕刻。他将砚石中的珍贵石品“火撩”雕成“太阳”,大砚的四周雕上翠竹、青松、鲜花,然后再雕刻成百只或飞或立或鸣的形态各异的雀鸟,营造了“鸟语花香”的艺术意境,命名为《百鸟鸣春》。《百鸟鸣春》被评价为“端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后作为“国宝”被北京博物馆收藏。
1983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安排肇庆制作了一方雕砚,作为礼物送给日本首相。肇庆市政府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黎铿。经过160多天的选料、构思、雕刻,他终于精雕成《池头龙纹》砚,砚铭刻上了周总理的诗句。日本首相接到此礼品时爱不释手,啧啧称赞。
近年来,肇庆端砚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多元化,已从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传统工艺品演变成欣赏和收藏为主的工艺品。而当代的艺人则大胆地将浮雕、立雕的艺法及当代的生活内容引进到砚雕艺术中。
对此,黎铿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端砚的雕刻技艺和题材多样化了,对端砚艺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忧的是,当代艺人过分迎合“市场需要”而显得有些浮躁。“搞艺术的人要沉得住气,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动”。黎铿如是说。
端砚大师妙手雕出省长赠洋顾问礼品
日前在广州召开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期间,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向21位洋顾问赠送了珍贵礼品——《南粤花开》端砚。这些端砚以其精湛工艺和岭南特色,获得洋顾问的一致好评。而它们全部是出自端砚大师黎铿之手。
《南粤花开》作为省长赠送给外国经济顾问的礼品,从艺术创作到工艺制作都十分考究。端砚图案是团团红棉簇拥中山纪念堂,喻意南粤大地生机盎然,喜迎宾客。具有深厚文 化内涵和浓郁岭南特色的端砚礼品,令21名洋顾问爱不释手。
据悉,这些端砚作品是在省长黄华华等领导精心安排及肇庆市委、市政府直接指导下完成的,它们全部出自端砚雕刻大师黎铿之手。黎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端溪名砚厂厂长,他四十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制砚工艺,将传统雕刻与现代创新和谐结合,代表作有《星湖春晓砚》、大型宋坑端砚《百鸟鸣春》、《周总理诗词砚》、《孙中山先生纪念砚》、《七星迎珠砚》、《中华九龙宝砚》等,它们有的作为国宝为故宫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收藏,有的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元首和友人。此次黎铿不负重托,于今年7月完成并拿出样板砚一方,10月下旬完成制作和包装。